做事不認(rèn)真為什么叫做“馬虎”?
日常生活中,人們都喜歡用“馬虎”來形容某些人辦事草率或粗心大意。從字面上,我們無論如何也看不出這兩個字與不認(rèn)真之間有什么必然聯(lián)系。如果從兩種動物的屬性看,它們也相差甚遠(yuǎn):一個是人類早已馴養(yǎng)成功了的家畜朋友,一個是野生兇猛的獸中之王。人若不小心落入虎口,就會被它吃掉,連馬也不能幸免。為什么這兩種性情截然不同的動物會搭配在一起,成為一個有特定含義的固定詞語“馬虎”呢?
相傳,宋代時京城有一個畫家,作畫往往隨心所欲,令人搞不清他畫的究竟是什么。他非常喜歡畫虎。一次,他剛畫成一只虎頭,有位朋友登門來拜訪,想請他畫一幅馬。這位畫家大筆一揮,非常隨便地在虎頭之下添上了馬的身軀。朋友見他如此不認(rèn)真,便質(zhì)問他說:“你這畫的到底是馬呀,還是虎呢?”沒想到這位仁兄隨口便回答道:“管它是什么呢,馬馬虎虎吧!”朋友見他這種態(tài)度,一氣之下拂袖而去。
別人不要,畫家就把自己這幅“得意之作”掛到墻上。他的大兒子看見后很奇怪,用手指著畫問他:“爸爸,那上面畫的是什么???”“是虎?!碑嫾衣唤?jīng)心地回答。后來二兒子也好奇地問他,畫家又隨口支吾著說:“是馬?!?/span>
不久,大兒子外出打獵,碰上一匹馬,卻以為是虎,搭上箭,一箭就將它射死了。馬主人不干了,要他賠償。害得畫家不得不原價賠償,好讓人家再買一匹馬。后來二兒子出門,路上遇到一只老虎,以為是馬,就想去騎,結(jié)果被虎一張嘴吃掉了。畫家聞訊,悲痛萬分,就把《馬虎圖》燒了,還寫了一首詩自責(zé):“馬虎圖,馬虎圖,似馬又似虎,長子依圖射死馬,次子依圖喂了虎。草堂焚毀馬虎圖,奉勸諸君莫學(xué)吾?!庇谑沁@位畫家贏得了一個“馬虎先生”的外號。這個悲劇故事的教訓(xùn)實(shí)在太深刻了,從此,“馬虎”這個詞就流傳開了。